微信扫一扫
最初接触“轿子”是经常听村儿里人说谁家又用八抬大轿娶亲了,但随着新婚恋方式的到来,这种八抬大轿接新娘的场景只能听听老人们讲讲了,而我真正见到漂亮大花轿其实是电视剧里面。小时候真正还能见上的抬新娘子的工具就是“滑竿儿”。
汉中除平原地区外,以前更多的山区交通并不便利,没有船只、没有大马路,开门见山的地理地势环境生出了崎岖蜿蜒的山路,人们的出行也是难于上青天。但是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滑竿儿也就在大山深处起了一个代步的作用,新娘子在出嫁那天视为最尊贵的人,传统的婚俗习惯中新娘子不可能走路到新郎家去,如果没有轿子抬着去,会遭人嘲笑的。但贫苦人家无力置办八抬大轿或四人抬花轿,装饰之后的滑竿就成了很好的选择。
滑竿的产生一说是受担架的启发,把担架稍加改进,比担架更舒适,比轿子轻便快速。滑竿的制作也很简易,在农村,自家竹林里砍上两根三米多长的斑竹竿,配个两头尺把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再用削好的竹片编成软扎,再在前边安装一个脚踏,就成了。天冷的时候可以垫毛毯,天热的时候撑凉篷,软扎上可以坐可以睡着。上坡时,人坐在上面稳稳当当的;下坡时,也不会忧心会摔倒;走平路时,因竹竿有弹性,行走时上下颤动,不仅能给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减轻乘者的疲劳。
当然,滑竿这种代步相当于人力代步了,滑竿儿之上的人舒适跷起二郎腿,颤颤悠悠扇轻摇,但滑竿儿之下的脚夫呼哧呼哧粗气喘,黝黑干瘦腿肚抖。山路崎岖狭窄,滑竿儿由一前一后有两人抬着,力量均匀分配也相对比较好行走,这就要求抬滑竿的人一得有足够的力气,二靠要有熟练的技巧,前后两人要有很高的默契度,且步调要一致。
如今,虽然现代交通工具一个比一个高端,乡村公路通向了千家万户,然而滑竿的作用没有消失,许多地方仍然山路崎岖,现代交通工具并未连接到,山区一些人家仍用它抬伤残病人。当然很多的山区旅游点也备有滑竿供人坐,上山下山,在山高路陡的地方最常见。滑竿儿的出现一方面方便了懒得费气力爬山的人,另外也为了方便老年人或伤残病人。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