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南郑:挂榜崖天书未解之谜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汉晓通头条 / 南郑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南郑:挂榜崖天书未解之谜

转载 2018/02/08 13:42:4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汉中生活通 5368 阅读 0 评论 5 点赞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年仅21岁的朱允炆登上了皇位,史称建文皇帝。建文帝由于“削藩”激怒了叔叔燕王朱棣,致其率军突袭金陵,建文帝“不知所终”……此后600年里,建文帝的下落成了一桩著名的历史疑案。众多猜测中,最为确定的说法是建文帝装扮成了和尚出逃,而逃归何处,则无定论。



2007年3月初的一天,南郑县碑坝的一位农民在上山采药时,无意间发现远处挂榜崖上有隐隐约约的字迹。经仔细辨认,才看清大概有十几个。下山后,他把“奇遇”告诉给附近村民,村民惊讶地说不可能:那么高的崖怎会有人上去写字?斧削一般的挂榜崖高约百米,数十年来,几乎没有人上去过。使得崖上有“字”的消息迅速传开,各种猜测也多了起来。



随后通过对米仓山文物古迹进行普查。找到了崖上的“天书”。 随着陕西省南郑县挂榜崖天书及诸多遗迹的发现,这位逊国皇帝的行迹突然与陕西关联起来……。

挂榜崖位于南郑县碑坝镇通往白玉乡的一条岔路上。从挂榜崖向南,翻过高高的牛背梁,就到了通江的崆山坝,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川陕间的一条秘道。

挂榜崖下,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小河名叫东玉河,从米仓山南麓发源,流经南郑的挂榜崖、红崖,然后与西面过来的白玉河交汇,最终注入汉江。




据悉,东玉河的玉,以前是“御”。解放后为了方便书写,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同样,白玉河原叫北御河,白玉完全是取其谐音(陕西方言中“北”读音为“白”)。《南郑县地名志》载:“传建文帝逃居此地,曾在东、西两条河岸设防,故有东御河、北御河之称”。两条河在红崖交汇,一左一右环抱红崖,而红崖到挂榜崖相距不到10里,几乎浑然一体。莫非,建文帝就住在红崖上?

红崖,文革时叫红岩,以前属西乡管辖。查阅《西乡县志》发现,红崖系沿用的古地名。清南郑知县戴其员诗云:日照暮天色,盘盘绕翠微。曛黄千石立,平楚一僧归。……农蓑晴处湿,疑是钓鱼矶。(《红崖返照》)把诗中“钓鱼矶”、“一僧归”等语联系起来,无疑会使人脑海中浮现出夕阳西下,一个僧人山道上孑身而行的画面。而这个僧人,是否是落发为僧的建文帝?

这时一位叫裴春花的女子提供了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线索,她说小时候住在挂榜崖附近的村子里,听老人讲以前明朝有个皇帝逃难到山里被一户人家救下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建文帝。

乔装成和尚的建文帝娶了向家幺妹?

经多方打听,很快证实裴春花说的那个明朝皇帝就是建文帝,不过他没在红崖做上门女婿,而是在40里外白玉乡的大坪向家。在当地,这一传说尽人皆知。至今他们还把建文帝称作“上门皇帝”。

据向氏家谱记载,向家是“竹林七贤”之一向秀的后裔,自明起从四川来到大坪,如今已在当地繁衍生息了十几代人。关于招建文帝做上门女婿的传说,向家后人向世珍是这样讲述的:一个寒冷的冬天,村民向老大上山砍柴时发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和尚倒在雪地里。见仍有气息,就背回家精心照看。数日后,和尚身体复原,看向家人忠厚善良,就告知自己是建文帝,因皇位被抢才逃难至此。向老大的女儿向幺妹喜欢上了知书达理的建文帝,于是向老大就招建文帝做了上门女婿……。查阅向氏家谱(简谱),这个向老大,很可能就是向家的九世祖向明贤。而向献礼说,为纪念自己的恩人,建文帝曾在隐居的佛头山上用金粉写了向明贤的牌位,不过几十年前牌位就让人拿走了。一位叫孟仪孝的老人说,1976年7月他最后一次登佛头山时还看到过牌位,上书“地德(主)向明贤之位”。





虽然在佛头山上没有找到向明贤的牌位,却发现了众多建文帝的遗迹。尤其是断壁残垣上的几首诗作,无论在风格、题材上,都与以往发现的建文诗作十分相近。“杖锡东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登高不耐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流。天愁烟惨雨溟蒙,野老吞声谈故国。”(《秦蜀吟》)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五佛崖题诗》)

从两首诗的内容看,应该是建文帝返回汉中时所作。这时,年华老去,外出逃亡40年的建文帝除了一怀愁绪,更多体验到的是不外乎人世的苍凉、岁月的无情。所谓“野老吞声”,也许正是他栖守山崖,回首人生时极度痛苦的写照吧!




五佛崖上有建文崖,史左写的一篇《建文崖颂》应可以说明建文帝不仅来过汉中,还长居于此。《建文崖颂》中指出,建文帝出逃“路越五千”于五佛崖“卓锡有年,得上上乘”,最后“隐于此老焉”。既然是老死山上,那么,他死后会被埋到哪儿呢?这时一座位于原白玉乡政府脚下的大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地人介绍,这个墓当地人叫“建文坟”,但里面究竟埋着谁,还不清楚。从现存的墓道口进入,里面漆黑一团。用大理石砌的墓道呈U形,墓道长约7米,宽1.5米,每一面都被分割出三个神龛一样的凹洞,洞边雕有朴素的花纹。墓道中心,则是一块近乎完整的光滑“墙壁”。不过,“墙壁”东侧被盗墓者用利器砸开了一个豁口。从豁口进去,里面俨如石棺。石棺宽约2米,高近4米,棺南壁的一个牌位上,赫然写着“住持法印和尚之墓”。在牌位下方,还有一个三角形指向地面。

从佛头山的传说看,建文帝最初落难于此,也想过东山再起。那么,要防避南郑方向过来的官府追兵,就一定要安插人于最咽喉的所在——碑坝镇通风报信。在碑坝,一位老人讲述的关于洪济宫的传说多少令人意外。他讲,建文帝有个姑姑在南江落发为尼。得知朱棣抢了建文帝的皇位后,南江400多名兵勇为建文手下的臣子所招募,一起进山保护建文。这些兵勇就驻扎在洪济宫。老人所说的洪济宫至今还屹立在碑坝的老街上。“上面是楷书写的‘洪济宫’三个字,很漂亮,文革时让红卫兵拿白石灰抹了。”洪济宫现在的屋主是王及寿老人。

王老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住进来时,最纳闷的就是墙壁特别厚,足足有两尺多。镇上一位叫张清书的老人回忆,小时去过宫里,宫里有十几个塑像。过去了几十年,老人一想起那些塑像,依然印象深刻。

从“洪济宫”的字面来理解,这里应是一处道观,而这样的道观住下四五百人应不成问题。那么传说从南江过来保护建文帝的400兵勇,难道就是暗地里藏匿于此处?后人为纪念他们筑了雕像,也未必不可能。从洪济宫的雕像,到白玉乡政府下的建文坟;从建文崖的颂文到佛头山的题诗;从大坪的建文入赘的传说到挂榜崖上的天书,一系列的建文帝遗迹,都隐约能让人感受到600年前一个逊国皇帝所走过的艰难旅程……。

或许,挂榜崖上的天书就是号召部众东山再起的一纸号令,或许,是某一天他给失散属下的“留言”……关于这位逊国皇帝的各种猜测几百年来不绝于耳,却从无定论。但无论怎样,这个留存于米苍山深处的岩壁天书,都堪称奇迹。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