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洋县大山深处的留守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汉晓通头条 / 洋县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洋县大山深处的留守

转载 2018/04/13 10:05:4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汉中生活通 342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洋县大山深处的留守

苟显军拿着养蜂工具准备查看蜜蜂生长情况

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从汉中洋县县城出发,沿着洋县的母亲河党河一直往北到了洋县关帝镇围子坝村,远远地听见狗叫声却不见人,满山紫的、粉的、红的野花盛开,杜鹃花(又称映山红)绽放,红艳艳的,把这里的春天渲染得如油画般绚丽……

这里留守的人太少,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党员夏友才,身体已不及往年,65岁的年龄走路看起来有点吃力,身上穿的那件没有标志的制服已经很旧了,岁月的痕迹在老夏身上很明显。白菜、洋芋是他的日常生活食物。然而,党员老夏也有舒心的事,去年,当地政府帮助他培植了十几架的木耳,已经长出轮廓。老夏说:“我的木耳纯粹青冈木生长,水也是太白山上的雪水,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说着话,老夏摘了一朵木耳,对记者说:“你尝一尝。”老夏转过身来,又指着房前屋后的土蜂桶对记者说:“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但听别人说在大都市每斤土蜂蜜能卖一百多元。”从老夏的目光中,记者分明看到,他的生活犹如蜜蜂一样忙忙碌碌,酿造着人间最甜的蜜,用他党员的身份影响着这里的留守人员,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记者也明白,往日到围子坝总能吃到他家的豆腐,但如今,这已经是一种记忆,他的丈母娘已经去世几年了。清明节到了,老夏还得去给老人烧几张纸。

与记者结交二十多年的苟显军也有五十多岁了,妻子、儿子都搬到山外了,他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一直留守在山里,与他相伴的就是一年比一年壮大的养蜂产业。他的房前屋后放满了土蜂蜜桶,这几天他忙碌着往山上悬崖边靠阳的地方再放一些蜂蜜桶。老苟对记者说:“时间长了,这些蜂和他已经有感情了,闲的时候抽一锅旱烟,还要与这些蜜蜂说说话。”记者问老苟:“和蜜蜂怎么说呀?”老苟回答:“我就说,蜜蜂呀蜜蜂,春暖花开的时间到了,我知道你们性子急,有些花期就几天,你们总是驮着花蜜进出蜂巢,累了就歇歇,天冷了就别出来了。”

在老苟的院子,记者感悟最深的是,蜜蜂虽然生命短暂,但它的勤劳却酿出了人世间最甜的蜂蜜,而且无私无怨,死而后已,这也许就是这里大山深处人的本质。

这里还有一个被称为公益人的区文庆,数十年区文庆为这里的群众捎点这捎点那,从未收过运输费。每次回山里,总忘不了买几个馍馍给那些留守婆婆送几个。在这个沟里传成佳话的是:黑娃(一个村民在外面打工)的妈死了,是区文庆给安葬的。

从围子坝走出,有十八公里的土路,实际上就是山里的一条河床。每一年都有几次被洪水冲了再继续修的过程,反反复复已经有十几年了,村里的群众要把农副产品拿出去进一次城就要过五道河,过河时,人被河水冲倒受伤的、鞋被冲走了是常有的事。早些年,时任关帝镇党委书记的贾秋雁过河时就把鞋冲走了,区文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发誓要改变老百姓的出行道路,便贷款买了一台小型挖掘机。在洋县县委书记胡瑞安、县长杜家才和汉中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陈鹏的协调下,筹集了一些资金,区文庆又投入劳力修建了三座简易桥和地下流水涵洞。现在,出山的老百姓再不需要蹚水过河了,农副产品也能及时出山了。区文庆给记者提供了一份评估资料,他先后为这条路投资了近百万元。

看着这条解决了这里留守人员数十年出行的道路,使这里的农副产品及时交易,村民有病了能及时到医院救治,孩子上学再也不用蹚冰冷甚至危险的河水了。

这里,与山外的时节慢了一些日子,山上的其他植物正在由褐色变为绿色,漫山遍野的小花迎着春风渐渐开放,吸收着阳光,哪怕石头上的一把土也努力吸收着养料,这就是围子坝自然环境和留守村民的精神。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从围子坝出发,往北再走上十八公里山路就是红二十五军的军部所在地华阳。这是红军走过的路,注定了这里的民众坚强、勤劳、朴实。

也许,围子坝目前还有些贫困,但当地政府已经将这里的留守村民纳入了移民扶贫计划。关帝镇也规划着将这里的路面打成水泥路,这将是围子坝村民最终走出大山的梦想所在,祝愿围子坝明年春天更美好!(本报记者 吕平)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