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宁强羌族刺绣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宁强的文化名片和许多绣娘致富的“金钥匙”。连日来,在西城新区二道河社区的非遗羌绣传习所,十多个绣娘正在羌绣传承人王小琴的带领下飞针走线制作羌绣绣品。其中有一位叫郑娥的绣娘格外引人注目,只见她身着美丽的羌服时而埋头制作绣品,时而跟羌绣传承人王小琴用手势比划着,她的脸上总是露出幸福、灿烂的笑容。
80后的郑娥是舒家坝镇郑家坝人,在她两、三岁时的某天突发高烧,因身在农村,家庭又困难,加之医疗条件跟不上,由于吃药不当,致使她从此成了聋哑人。当年宁强也没有特殊教育学校,她没上过一天学。她长大后,经人介绍,2006年她与该镇黄家梁村的陈太彦喜结连理,婚后夫妻恩爱有加,已有两个子女。平时,郑娥就在家照看父母、子女、洗衣、做饭等,丈夫就到离家只有十多里的县城建筑工地打工挣钱。
“虽然郑娥没念过一天书,又是聋哑人,但她心灵手巧、聪明好学,许多东西一学就会。三年前的一天,我带着她在县城逛街时,她突然看见一个女的坐在店门前正在刺绣。她走过去看的很认真,还比划着要学。我想,她一个聋哑人学不会,就硬拽着她走了。回到家后,她自己找来纸笔和针线,把人家绣的图给画了出来,还在一块布上学人家绣。没想到她画的绣的还真像那么回事。于是,我就托人在网上给她买了些绣布、针线等,还下载了一些她喜欢的图案让她自学刺绣。从此,她一有空就在家里绣。”郑娥的丈夫陈太彦说。
去年8月,镇上举办了一期羌绣技艺培训班,郑娥踊跃报名参加了10天的培训,还跟羌绣传承人、羌州绣娘公司老总王小琴签订了产品回收合同。她绣的绣品,深得大家的喜爱。去年年底,王小琴回收了她的绣品,郑娥挣了2000多元,当时她高兴的不得了。
在王小琴等人的精心指导下,郑娥的刺绣技艺不断提高,绣出来的作品让人爱不释手,甚至经常有人主动找上们要买她的绣品或让她给帮忙绣。她的一副作品,有人愿意出5000元,但陈太彦不想卖。
“她是聋哑人,家里还有近八十岁的父母,子女又在上学,家庭较为困难,住的是两间近百年的土墙房子,上前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去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动工修建新房,去年年底4间砖混结构的房子主体完工,一共花了9万多元,政府补助了6万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今年下半年就可以搬进新房了。这些绣品凝结着郑娥的心血和汗水,她又非常喜欢刺绣,我要把郑娥的大幅绣品装裱后挂在新房客厅和卧室里作为纪念。”陈太彦说。
70后的羌绣传承人王小琴8岁时就跟奶奶、母亲等人学习羌族刺绣,14岁时就能看着图样学做衣服。由于以前的绣品主要是自己使用或馈赠亲友,加之手工刺绣慢,又挣不到钱,一些年长者陆续离开了人世,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宁强羌绣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但王小琴始终对羌绣情有独钟,多次自费到四川等地学习交流羌绣技艺。2008年,宁强县被文化部列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传承和保护羌文化,助力精准扶贫,上前年,王小琴注册了一家羌州绣娘公司,还成立了羌绣合作社。今年年初,又成立了宁强非遗羌绣传习所。
去年以来,宁强县妇联、县人社局联合在禅家岩、舒家坝等镇办举办“巾帼脱贫行动”羌绣技能培训班9期700余人,每期都聘请羌绣传承人王小琴主讲,每期都有六、七十名当地贫困户参加培训,每期王小琴都要手把手地给学员传授羌绣技艺,并定期回收绣娘们制作的羌绣产品,助推绣娘走上致富路,郑娥就是其中之一。
王小琴说,她既要大力传承羌文化和羌族刺绣,又要让羌绣走出宁强、走俏海内外,还要让羌绣们的收入大幅增加。今年,她争取让郑娥等绣娘一年能挣到一万元以上。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