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高山明珠”余家沟村风景如画
位于勉县大山深处的余家沟村,由“散”到“强”、由“穷”到“富”、由“乱”到“治”的“蝶变”,成为洞察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范本。
由“散”到“强”:党建引领树起“主心骨”
5月25日,勉县新铺镇余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刘自宝有点忙,上午设计公司来勘探玻璃栈道项目;下午勉阳街道办事处新当选村(社区)委委员来观摩学习……
50岁的刘自宝已经当了20年的村支书。在刚刚结束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他再次当选。
余家沟村位于秦岭余脉,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风光旖旎,被誉为“高山明珠”。
然而,这个美丽的地方,让1996年回乡的刘自宝,感到令人心忧的“乡衰”: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成为“空心村”;水、路、电都不通,有的村民甚至还住在茅草房内;在村党员不到一半,正常的组织生活很少开展……
1998年,刘自宝当选为村支书。拉电没有吊车,他带领村民将一根根几吨重的电线杆,愣是抬到山上;没钱租器械,他和村民一钎一锤地凿,一锄头一锄头地挖,用了1年时间修成进村路;他钻进深山四处寻找水源,400余人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60多岁的老党员曾德礼开办茶叶加工厂,让村民收入增加了30%;村主任刘安勤给村民培训养猪、养牛技术,培育养殖大户23家,带动54户贫困户抱团增收;20余名党员通过不同方式带动50余户群众共同致富……
党员苦帮实帮,群众苦干实干。余家沟村从以前的“烂包村”成为如今“先进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
余家沟村支书刘自宝(左)和周礼才查看蜜蜂养殖情况
由“穷”到“富”:产业振兴“富”了口袋
时值初夏,在村民周礼才的院子内,蜜蜂“嗡嗡……”地喧闹,显得生机勃勃。57岁的周礼才靠种几亩薄田维生,虽说懂点养蜂技术,但是愁于没有资金,守着“富”山过“穷”日子。
去年,村上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周礼才家的土地全部入了股。合作社购买了101箱蜜蜂,“聘请”周礼才代养。他不仅获得1万多元的“工资”,还自己繁育了40多箱,在家门口就挣到3万多元钱。
余家沟村山高坡陡、耕地破碎、生态脆弱,群众增收渠道单一。全村贫困人口101户296人,贫困发生率达37.8%。
去年,余家沟村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全村118户村民将1920亩土地折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中药材、中蜂、蓝孔雀等种养殖产业,村民获得保底收益、股份分红、务工收入等多重收入。
“三变”改革激发了发展活力,依托云海奇观旅游资源,大力推行“三变+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搭建电商平台,推行“三变+电商”,将土蜂蜜、茶叶、孔雀蛋等农特产品网上销售。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10元。
“道德模范”何光荟(右)悉心照顾岳父、伯父
由“乱”到“治”:三治融合“丰”了内涵
“你惦记别人的利息,别人想着你的本金……”6月5日,“乡贤”彭发明给村民讲解防范非法集资的知识。这只是他的工作日常之一。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里一些低俗风气有所抬头。为此,余家沟村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乡贤理事会为抓手,深化“道德积分银行”建设,推动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涤荡文明乡风。
村民王富右帮邻居拉玉米,不幸翻车身亡,两家人为了赔偿的事势同水火。村干部和“乡贤”们主动上门调解,耐心、细致的工作方式,公正、合理的赔偿方案,最终得到了双方的认可。
去年,村上成立了“道德积分银行”,村民做好事有积分、获奖励、受表彰,激发广大群众自觉地融入崇善、向善、乐善、行善的行列中。
50岁的何光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上门女婿,他不仅照顾80多岁患病的老岳父,还悉心照顾65岁有智力障碍的伯父。他被镇上评为“道德模范”,事迹登上了村里的“善行义举榜”。
如今,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在余家沟村蔚然兴起,“高山明珠”愈发闪亮。(梁袁华 蒋虚 周社红)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