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天下有诸多武侯祠,敬奉华夏智者诸葛亮,全国尚存有规模较大的武侯祠9座。陕西汉中 勉县武侯祠因是蜀国皇帝下诏修建的,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武侯祠",冬日走进汉中勉县,诸葛古镇围绕的武侯祠,让我领略了苍柏古祠间的武侯祠。
岁末年初随西安行游天下传媒走进汉中,高铁让西安到汉中只需要一小时二十分钟,从高铁站乘车来到勉县中国古镇,汉中米皮、核桃肠、酸辣搅团、褒河鱼片,让我们品味了汉中特色美食。
品尝汉中美食后,走进武侯祠。勉县武侯祠,也叫天下第一武侯祠。在陕西省勉县西4公里处川陕公路之南,隔江与定军山武侯墓遥相对峙。据史料记载,在亮死后,蜀人十分思念,纷纷要求为他立庙,朝廷认为不合礼制,一概不准,百姓便在道上私向拜祭,后来有人建议在成都立庙,但刘禅没有听从,直到263年春天,习隆、向充上表以周人怀念召伯,越王勾践思念范蠡的故事劝谏刘禅为诸葛亮立庙。公元263年,即诸葛亮死后29年,蜀汉后主刘禅才下诏立祠,这是唯一的"官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武侯祠。当时因"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故选祠址于定军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距武侯墓十余里,为明、清建筑,祠坐南向北,背临汉水,面对公路,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20米,呈长方形。四周有围墙,地基八十亩,共有七院五十四间房舍。
来到新川陕公路南侧的武侯祠前,巍峨的大门,有武侯祠的的石碑,朱红色的围墙上,有千年旱莲的介绍。
走进大门,宽敞的院落里一个祠前牌坊面北而立,牌坊高10米,八角起翘,牌坊中宽6米,东西两侧各宽3米,四柱落地,上盖灰瓦,坊上一面隶书"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十一大字,一面书"天下第一流"五个大字,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牌坊前是原金牛道的起点,修缮中的西辕门门牌,让人追忆三国烟尘中的兵戎步履。
走进武侯祠,一道道门楼,一个个祠堂布满字匾、碑石,记录、缅怀着武侯诸葛亮,在讲解员的描述中,字匾、碑石引导着思绪,也感叹着华夏智慧之神诸葛亮的文韬武略。武侯祠自魏晋以来,历代名人留下墨迹甚多。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明代薛宣、清代 王士祯等,都曾来此赋诗题字。目前保留下来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联20余幅。祠内遍悬匠、联,匾额有:"高山流水"'"醇儒气象","代仰清高","大汉一人","大器无方","天下奇才","其犹龙乎","山高水长","伯仲伊吕,"其中"忠贯云霄"为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御 赐"。对联有:"扶汉室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踔云霄。
走进武侯祠大殿,诸葛亮泥塑坐像坐立,羽扇纶巾,目光凝重,栩栩如生,侧塑关兴、张苞站像。坐像前额殿中,悬有清嘉庆皇帝于嘉庆八年(1803年)亲笔御书"忠贯云霄"匾额。殿后门上字匾“鞠躬尽瘁“,概况着诸葛亮为蜀操的智慧一生。
大殿两侧的祠内有古柏18株,直径都在1米左右,高大,繁茂,郁郁葱葱,为祠增色。鼓楼东院有"旱莲"一株,高约l0米,直径约40厘米,为稀有的木本植物,春初开花,类似莲花,芳香数里,别开生面,人们把它理解为是诸葛亮淡泊廉洁的象征。殿后望江楼上可以俯瞰汉江,远眺定军山,望江后的斜立古柏,记述着三国那段文化,也讲述着两汉三国在汉中土地上的文化延续。
走出武侯祠,就是围绕着祠堂的诸葛古镇,一个个建筑和场景,讲述着三国诸葛亮的故事,也告诉着游览武侯祠后的人们,回味三国往事。
冬日走过勉县武侯祠,回味了三国文化,也对汉中这片两汉三国的厚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