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陕西疾控最新提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汉晓通头条 / 全市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 陕西疾控最新提示!

转载 许丹2022/01/29 22:17:3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汉中视听 作者:汉中视听 310 阅读 0 评论 15 点赞

今天(1月29日)15时,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四十六场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介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



自2021年12月9日西安发生本土疫情以来,陕西省已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080例(西安2053人、延安13人、咸阳13人、渭南1人),全部集中到西安市救治。


截至1月29日12时,在院新冠患者55人,无危重症患者。此外,在三家康复医院进行康复的还有1084人,其中,西安秦皇医院407人、省四院165人、长安区医院512人。

当前,陕西省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在定点救治医院和定点康复医院仍有1300余名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奔波在治疗室、病床前,与患者一起共同与新冠病毒战斗,守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春节将至
陕西疾控发布提示

进口冷链食品安全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存在新冠病毒以进口物品、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感染风险主要是在搬运、操作等环节。

 

健康提示:冷链食品并非不可食用,但要正确选购、处理。

1

选购进口冷冻食品时

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反套住手挑选,避免直接接触。

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

购物后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洗手前不碰触口、鼻、眼等部位。

海淘、代购时要关注海关食品检疫信息,做好外包装消毒。

2

清洗加工时

保持厨房和用具的卫生清洁,处理食材前要洗手。

生熟分开,处理冷冻冰鲜食品所用的盆、刀具和砧板等及时清洗消毒。

冷冻冰鲜食品放置冰箱冷冻室保存,与熟食分层存放。

清洗或接触冷冻冰鲜食品后先洗手再接触熟食。

3

烹调食用时

加工烹调海鲜应做到烧熟煮透。

尽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

两人及以上共同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感染。

未食用完的海鲜冷藏保存,再次食用前应充分加热达到70℃以上。

4

常规防护不能少

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用公筷。

参与进口冷链食品加工的餐饮服务经营者、接触过进口冷链食品包装或食品加工人员,发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异常状况时,必须及时到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并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等工作。 

家庭饮食安全

1

谨慎选用易产生米酵菌酸的食材

我国近几年发生的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食品有:

1、发酵的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制品,如北方以酵米面制作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制作的汤圆和以糯米加工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肠粉等食品为主。

2、泡发木耳、银耳,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不能食用隔夜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不要食用过长时间保存或者已经变质的银耳、木耳。

米酵菌酸不同于其他毒素,耐热性很强,一般的烹调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毒素可对人体的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100%。

2

养生药材搭配要遵循科学

秋冬季节不少民众流行购买中药材泡酒或炖汤养身进补,但其种类繁多,难以辨别。

1、谨防含乌头碱类药物中毒,如草乌、附子类、川乌、雪上一支蒿等,普通炖煮、浸泡等加工方法难以破坏其毒性,不建议食用。

2、不应随意相信秘方、偏方,避免在不了解药性的情况下,盲目按秘方、偏方泡制药酒食用。

3、不购买不饮用无标签标识、浸泡中药材成分不清、来历不明的泡制酒。

3

谨防可能容易忽视的常见食材

如发芽的土豆、新鲜黄花菜、发霉的甘蔗等会导致食物中毒,注意要选材加工适当。

自制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1

谨防交叉污染

在厨房没有做到生熟分开是国际上公认的导致食源性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

要保持厨房环境清洁。保持厨房空气流通,地面、洗菜池和冰箱内外要清洁,清洗餐具和厨具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晾干,并经常蒸煮消毒。

尤其注意熟食制品、凉拌菜、冷食、生食水产品等食品,接触食物的案板、刀具、容器和接触抹布务必要分开使用,用后要分别清洗干净并经常更换。

2

彻底煮熟煮透

正确的烹调方法和适当的温度,一般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可有助于保证食用安全!

1、针对一些特殊食材,更要注意充分煮熟煮透,如新鲜的黄花菜含有秋水仙碱、扁豆及油豆含有可能引起人中毒的皂素、血细胞凝集素等天然毒素,只有充分煮熟煮透才可以破坏该类毒素;

2、自制豆浆时要防止“假沸”现象,煮沸后需继续煮5~10分钟,防止食物中毒。

3

自制食物要谨慎

自制食物成为一种时尚追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崇尚“自制、天然、无添加”,但操作不当会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1、自酿葡萄酒,关键是酿造过程要严防杂菌感染。

发酵器具在使用前应用热水或高度食用酒精清洗消毒、沥干;葡萄原料表皮微生物种类比较多,建议发酵前添加适量酿酒活性干酵母,达到抑制杂菌繁殖目的;在发酵或贮存过程中如出现白毛、霉斑等异物,说明已感染杂菌,尽量不要饮用。

2、警惕家庭自制的密闭发酵类食物。

发酵豆制品如臭豆腐、谷物和肉制品中可能被肉毒杆菌污染。预防肉毒杆菌污染最好的方式就是原料控制、环境监测,高温杀菌,在各个环节保障食品的安全。对食品原料进行彻底清洁处理并进行蒸煮处理;加工后的食品要迅速冷却并在低温环境储存,避免在较高温度或缺氧条件下存放,以防毒素的产生。

3、高度警惕自制花生油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安全隐患。

黄曲霉毒素对热稳定,常规烹调和加热不能破坏其毒性。以花生作为主要原料,家庭用榨油机自榨的花生油,看似“原生态”,但其在加工前仅依靠肉眼挑选,无法有效去除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花生仁。同时,因生产工艺、检测等方面限制,其花生油质量安全无法保证,容易发生因黄曲霉毒素超标带来的安全风险问题。

营养提示

元宵节

元宵

  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出门赏月、猜灯谜、共食元宵(汤圆)等习俗。在大家享受节日气氛的同时,提醒大家健康享用。


  元宵(汤圆)属于富含淀粉的粮食类食品,建议食用时相应减少其它主食的摄入量。


  元宵(汤圆)中糖分和油脂的含量相对较高,不易消化,一次食用过多,可能引起胃部不适。另外,糯米属于高血糖指数食品,对于糖尿病人和高血脂患者,即便是无糖元宵(汤圆),也建议尽量少吃。

餐桌礼仪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地域不同习俗也有差异,但都是中华民族“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礼展现的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个人教养,餐饮活动中表现的文明程度甚至可以直接关联一个人在别人心中的好恶感。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要求,聚餐时使用公筷,我们就从“筷子礼仪”来谈餐桌礼仪。

筷子,是中华民族传统餐具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餐前礼仪

1、不掷筷。餐前发放筷子时,应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餐桌上。距离远时,应请人递过去,不随手掷在桌子上。

2、不叉筷。筷子应理顺放在碗的右边,不能一横一竖交叉,不能一根头和一根尾倒放,也不能搁在碗、杯子上。

3、不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各一根,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

4、不敲筷。等待就餐时,不拿筷子互相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茶杯等。

二、餐中礼仪

1、不挥筷。不将筷子在各盘菜中来回移动,或在空中晃动、游弋。

2、不脏筷。不把筷子在菜盘里上下乱翻,挑三拣四,挑出来又放回去。

3、不抢筷。遇到有人在同一个菜盘里夹菜,应有意避让,谨防筷子碰撞。

4、不舔筷。筷子上有食物或汤汁,不用舌头舔食筷子。

5、不刺筷。在夹不起菜时,不把筷子当叉子使用,扎着把菜夹起来。

6、不泪筷。夹菜时注意卫生和技巧,不让菜上的汤汁淋在桌上,像流泪一般。

7、不别筷。不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品。

8、不拉筷。嘴巴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当牙签使用。

9、不粘筷。筷子上还粘着食物时,不能去夹别的菜。

10、不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续夹三次以上。

11、不斜筷。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吃太远。不斜着伸筷子,到别人面前夹菜。

12、不舞筷。说话时,不乱舞筷子,也不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指到别人面前。

13、不供筷。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或使用其他餐具时,应把筷子轻轻放在桌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

14、不横筷。用餐完毕,在主人或长辈未进餐结束,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


来源:陕视新闻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