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 编者按 >
在非遗的世界里,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守护着文化的根脉,传承着历史的记忆。无论是汉调桄桄的高昂,架花的精致,还是麻辣鸡的回味,藤编的灵巧,她们以匠心独运,赋予了非遗作品鲜活的生命力。她们是非遗的守护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用双手编织着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她们的故事,是女性力量的诠释,也是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展现。
在第115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汉中日报推出特别报道,聚焦非遗行业里闪亮的她们,分享她们的精彩故事,激励更多人去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努力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汉中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城固架花传承人丁茹:
在老家屋檐下,五岁的丁茹踮着脚尖,望着祖母手中的绣针在土布经纬间游走。牡丹花瓣的层叠、鲤鱼摆尾的弧度,随着丝线的挑架逐渐鲜活。那时的她不曾想到,这些跃动于布面的生灵,将贯穿她的一生。
“小时候只觉得架花是奶奶的魔法,后来才懂得,每一针都是时光的刻度。”自幼便跟随家中长辈学习架花与刺绣的丁茹,对这项技艺有着深厚的情感。成年后,她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动力,致力于架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2016年,她带着收藏的百余件架花作品叩响非遗传承人翟培德的家门。
▲ 在城固县架花传承基地,丁茹正全神贯注地刺绣。 受访者供图
“架花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生命。”秉持着这样的理念,2018年,丁茹与翟培德的徒弟苏焕美发起“锦绣城固架花培训志愿服务项目”,为当地农村妇女开展架花培训课程。
在城固县董家营镇七里店村,孟建丽的人生轨迹因此改变——曾经围着灶台转的她,如今每月通过刺绣增收3000余元。“绣架花就像在布上种庄稼,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让老手艺生根。”孟建丽展示着绣有朱鹮图案的手提包,传统“层叠铺绣法”让鸟羽纤毫毕现。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他们与多名绣娘签订长期合约,其中12%是脱贫户,并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绣娘们的成品,只为鼓励妇女们将这门“指尖技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指尖经济”。
在非遗传承人丁茹的引领下,她的团队不仅精准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勇于探索架花艺术的创新之路。她们大胆尝试各种色彩搭配,设计出别出心裁的架花图案,成功打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架花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大受欢迎,还远销至英国、新加坡等国际市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如今,城固架花(刺绣)工坊的绣品已成为该县的文化名片。走进该县架花县级传承基地,绣娘们正在全神贯注地用一根细针在白色底布上挑出大千世界,绣出繁花似锦。这项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间刺绣艺术,在丁茹和众多手艺人的努力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南郑李静创办锦绣手工艺品合作社:
清晨的秦巴山还笼着薄雾,南郑区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里已响起窸窣的藤条摩擦声。李静将浸泡过的青藤在指间绕出弧线,66岁的屈怀丽正给藤编灯罩收边,手中的藤丝飞舞如蝶——在这个由女性撑起的非遗工坊里,藤条的清香正化作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一根根藤条在李静手中翻飞、交叠。 记者 何淼 摄
1993年,李静嫁入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的一个藤编世家,她不曾想到这门手艺会成为改写命运的契机。“90年代,村里几乎人人都会藤编,靠着编织藤椅、藤桌,不少人家过上了好日子。”李静说,藤编家具曾是村民的“饭碗”,但随着木制家具的冲击,市场萎缩,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妇女们守着技艺却无处施展。
她不甘心: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姐妹们的日子也要过好。于是,她利用自家小院空余房间,办起了能够吸纳十几名农村妇女共同加工的家庭作坊。统一提供藤条骨架,让妇女们带回家编织,再按件计酬回收。
2013年,李静将家庭作坊升级为专业合作社,开发出藤编手提包、首饰架等200余种新品。从独自生产,到如今成为全省知名的妇女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藤编产品不仅在当地卖得火,还通过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走出国门,销往10多个国家。李静本人还被授予汉中市“天汉工匠”荣誉称号。
在合作社展架上,一款与西班牙奢侈品牌联名的藤编扇格外引人注目,标价高达200欧元。而比价格更珍贵的,是一个个动人故事:残疾人黄贵珍在家月编30个藤篮,供儿子读完大学;脱贫户吴元明夫妇返乡从事扇编,培养出留美博士后;屈怀丽靠藤编手艺,成了孙辈口中的“宝藏奶奶”。
李静创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工坊”模式,让非遗技艺化作致富密码——2023年,社员年均收入超1.2万元,实实在在地让姐妹们过上了好日子。
从自行车后座驮着一摞藤椅走街串巷售卖,到如今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李静用30年光阴证明:当非遗遇见“她力量”,柔韧的青藤也能编织出时代的经纬。
宁强王家麻辣鸡三代传人:
说起宁强特产,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宁强麻辣鸡。它不仅仅是一种美味小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强县城众多的麻辣鸡中,王家麻辣鸡最具代表性。
“王姐,麻烦给我真空打包2斤麻辣鸡,多放点红油哦。”3月4日,赵女士走进店内,她是老主顾了,基本每周都要来买一次。
她口中的王姐名叫王素云,是王家麻辣鸡第二代传人,也是宁强麻辣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操作间里,王素云(左一)和儿媳制作麻辣鸡。 记者 朱媛媛 摄
“麻辣鸡是我婆婆年轻时独创的小吃,我20岁嫁到王家后,就跟随她学习这门技艺。”今年76岁的王素云回忆,从原料采买、活鸡宰杀,再到调料配比、煮制火候,在婆婆李玄珍的口传心授下,她很快就掌握了制作麻辣鸡的全套技术。
婆媳俩配合默契,一个在家制作,一个在外摆摊,生意越做越红火。1990年,他们开起了门店,并通过技术改良形成了红润鲜亮、麻辣适中、鲜香爽口的独有特色,使之成为一道家喻户晓的地方美食。逢年过节,王家麻辣鸡总是供不应求。
2000年,儿媳袁静嫁进了王家,像王素云走过的路一样,她埋头厨房用心学习,从婆婆手里接过了接力棒。
“她现在已经是个老师傅了,制作出来的麻辣鸡色香味俱佳,吃起来柔嫩又不失脆爽,吃完唇齿留香。”采访中,王素云对儿媳赞不绝口。
这些年,上门学手艺的人来了一波又一波。门店变身实景课堂,王素云也从台前走到幕后。
“切鸡要顺着肌肉纹理,手起刀落,切下的肉块才好看。”“调料的比例差一点,味道就会千差万别。”……在她的倾囊相授下,新学徒掌握了蒙眼辨香味、听声闻火候、触感验肉质等技能。宁强这片土地上,麻辣鸡门店也越来越多。
暮色渐浓时,穿校服的中学生用零钱买了麻辣鸡腿当零嘴,红油顺着指缝滴在老街青石板路上。隔壁茶馆老板提着搪瓷缸来称半斤鸡脖,说要配着自酿的桑葚酒。偶尔有返乡游子开着车停驻,后备箱塞满十来个真空礼盒,红绳捆扎的包裹里藏着游子对异乡同事的陕南滋味分享……
从上世纪60年代到如今,在三代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用心经营下,王家麻辣鸡早已成为当地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一群守护稀有剧种的00后:
天汉大地青山绿水间,一群“00后”女孩正以青春之姿,为一项濒临失传的古老艺术注入新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调桄桄,曾因观众流失、人才断层而濒临“团灭”。如今却在年轻女性传承者的接力中,撕下“濒危”标签,绽放出新的魅力。
2013年,南郑区桄桄剧团招收了一批儿童学员,其中超过半数是女孩。她们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启封闭式训练:清晨五点起床练腿功、下叉、跑圆场,酷暑中绑着绷带练翻跟头,寒冬里裹着棉袄练吐火绝技。汗水浸透护腰、脚掌磨出血泡、眉毛被火焰燎去半边……这些“日常”成为她们蜕变的见证。
▲ 汉调桄桄女演员们的舞台照群像。 受访者供图
10年后,52名学员坚守至今,女性演员占据最大比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十多年的勤学苦练让她们登上了如央视戏曲春晚等大舞台,汉调桄桄从秦巴山区走向了全世界。
从濒临失传到焕发新生,汉调桄桄的复兴之路印证了非遗传承中女性力量的不可或缺。这群“00后”女孩以柔肩担重任,用青春续写五百年戏韵,让传统地方戏的戏曲之声,终成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