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近年来,洋县聚焦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建设,以红白理事会为核心抓手,通过建强机制、创新宣传、柔性服务,推动陈规陋习逐步退场,文明节俭新风在全县271个行政村、16个社区落地生根。此举不仅减轻群众人情负担,更让文明新风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机制先行
筑牢治理“硬支撑”
“白事酒席单桌费用不超过450元,婚车数量控制在5辆以内,人情往来礼金不超过100元,直系亲属不超过200元……”在黄安镇、黄家营镇等农村地区,这样的红白事操办标准已成为群众共识。这背后,是洋县对红白理事会的规范化建设。
该县广泛吸纳老党员、农村红白喜事总管、资深“执客”组建理事会队伍,利用他们熟民情、威望高的优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各村(社区)结合实际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红白事操办规范》,从宴席规模、烟酒档次到车辆租赁逐一明确标准,严禁大操大办。县委宣传部深入调研婚丧习俗,出台《洋县婚丧嫁娶改革指南》,取缔不文明流程,对彩礼、随礼、丧葬仪式给出指导性建议。谢村镇五丰村、龙亭镇鞍山村等村、社区还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土办法”实现硬约束,如明确红白事报备流程、成员职责及奖惩机制,确保制度可行、落地有声。
宣传破圈
新风理念入脑入心
“彩礼不是爱情的枷锁,文明新风才是幸福的基石!”在马畅镇安巷村的一场婚礼上,群众自编自演的小品《让彩礼归“礼”树文明新风》引得台下阵阵掌声。洋县深知,移风易俗不能靠“硬推”,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通思想工作。
全县各村(社区)红白理事会依托“鹮乡有理”“板凳微课堂”“孝美故事会”等平台,以“唠家常”“讲身边事”的形式,将移风易俗大道理融入小故事;发动本土文艺人才创作快板《张成娃嫁女》、方言小品《幺六八,一路发》等作品,借助“文化惠民演出”“基层巡演”等活动进行展演;举办移风易俗曲艺作品大赛,让文明理念通过艺术形式浸润人心。红白理事会成员还率先垂范,谢村镇五丰村一组组长王海东安葬母亲时,严格控制酒席规模,成为村民眼中的“好榜样”。
柔性服务
让群众减负得实惠
“多亏理事会上门指导,既办得有仪式感,又没花冤枉钱!”刚办完婚礼的磨子桥社区居民李女士说。洋县创新建立“事前介入—事中指导—事后回访”服务机制,群众办红白事时,理事会主动上门登记,提供流程咨询、事务协调等一站式服务,引导群众按需办事。
磨子桥社区红白理事会创新推出“鹮乡易俗会”新模式,将传统婚丧仪式升级为更具内涵的“连理会”“追思会”,融入家风教育,在保留仪式感的同时摒弃低俗闹婚、铺张浪费等陋习。对少数有违规倾向的家庭,理事会邀请家族长辈、乡贤共同上门劝导。同时挖掘简办典型,纳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参考,违规者则不得参与年度评模,以正向激励和柔性约束双管齐下,推动文明新风养成。
如今,在洋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已成新风尚。据统计,通过红白理事会的规范引导,每户群众办红白事平均节约成本5000元左右,真正实现“人情减负、群众受益”。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