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西部网讯(记者 熊惠玲)19岁离开大山前往温州打工,二十岁出头结婚生子,丈夫挣钱养家,她在家中洗衣做饭,一双儿女环绕膝下。然而,2012年冬,丈夫突发脑梗,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佛坪县岳坝村村民王正花40岁这年戛然而止,她不等不靠,硬是凭着坚韧和勤劳,发展多种产业拼出一片致富天,还带动了周边的贫困户摆脱贫穷的“帽子”。
从佛坪县城驱车翻过一座座大山,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便来到了海拔1070米的岳坝村。正午的山风温良,阳光和煦,王正花已经在她的香菇大棚旁迎候了,干练热情,笑容可掬,从她的身上完全感受不到一点点被苦难压迫的愁苦,充满光明与力量。
2012年冬,丈夫突发脑梗导致半身不遂,这让曾经靠丈夫挣钱养家的王正花一家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身在浙江的她,在给一家洗车场打工时,突然发现家乡售价20多元一斤的干香菇竟然在浙江卖到了80元一斤,“我就向老家的哥哥打听,发现老家的行情也非常好,于是便回家借钱开始种植香菇。”
由于早年间外嫁,从浙江回来的王正花在村里无房无地,只能暂时寄居在亲友家中。在王正花最困难的时候,县上为她家落实各种惠民政策,乡亲们也把土地低价租给她,帮助她解决基本生活困难。
为了种植袋料香菇,王正花以160元每天的价格从宁陕县聘请了一位袋料香菇技术员,并从技术员身上学习了袋料香菇的种植技术和方法。
“第一次种香菇的时候,我根本没有那么大的信心。”王正花说,当年栽培香菇只有20000袋,幸运的是,由于价格市场价高,第一年她就成功了,她的香菇卖了7万元,还了借来的5万元,还有2万元的盈利。
山里的路难走,一开始推销时,王正花便乘坐班车,带着样品去各个菜市场上询问。“我先问人家的卖价,然后就在卖价的基础上优惠五毛或者一块钱,让他们先试着卖,好了再联系我。”就凭着一双不怕累的脚,一颗不怕被拒绝的心,王正花的香菇逐渐打开了市场。2016年,王正花又发展袋料香菇2万袋,并且注册了正花香菇栽培家庭农场,成功创收4万多元。
王正花有了产业和收入,却没有忘记乡亲们,她优先雇佣贫困村民来农场做活,每天提供1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同时指导他们学习香菇种植经验。“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乡亲们帮助我,我也要帮助乡亲们。下一步,我还想扩大规模,把设施都升级换代,增加产量,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创收。干部们攒劲帮我,我也要努力劳动争取早脱贫。”王正花说。
岳坝村的第一书记赵辉说:“接下来,我们村上要成立一个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将依托王正花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模式,由集体投资,共同成立一个年发展袋料香菇20万袋,占地50亩的香菇种植产业园。产业园将整合村内现有的零散香菇养殖户,共同实现袋料香菇产业的品牌化、扩大化,同时也将吸纳更多贫困户‘抱团’脱贫。”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