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汉中市委宣传部组织陕西日报、陕西网、汉源网等媒体开展“喜迎党的十九大追赶超越看汉中”农业篇走进南郑县水稻产业裕丰合作社示范基地和南郑县金正米业有限公司,采访了解该县水稻产业转型发展情况。
南郑县水稻种植面积22.9万亩,产量9.7万吨,是全市面积最大的水稻主产县。该县坚持“多元主体参与、模块示范引领、区域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水稻生产、技术、服务和经营体系,扎实推进转型升级示范工作。
坚持示范引领,着力构建水稻产业生产体系。位于青树镇沙河村的南郑县裕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通过购置农业机械,配套粮食烘干塔及附属设施,以全程机械化生产为抓手,着重开展机械化集成技术示范,社会化服务,提高效能、提升效益。
南郑县裕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富军告诉陕西网记者,该社通过改进技术、机械化生产等手段,已实现了4个人约1星期内可以完成收割水稻800亩,大幅度降低了水稻种植成本。
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构建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南郑县组织县内高级农艺师、省市包抓技术单位有关专家等针对制约水稻产业发展的瓶颈,开展优质品种收集筛选、农机改进研发、水稻机械育插秧、高产高效技术、农业功能拓展增收试验和联合攻关,突破资源、技术、效益瓶颈。与省市科研推广单位开展协作与联合,开展了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先后引进推广川优6203、先丰优901、黄华占等一批优质水稻品种,年可增产粮食600万斤。建新品种展示田253亩,开展优质水稻品比试验6个、展示优质品种26个。二是创新技术模式。依托省市专家,以轻简化、机械化、集约化为重点,创新平川、丘陵不同生态区域轻简化生产模式,围绕种植结构调整,示范推广粮经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围绕资源高效利用,示范推广精量播种、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等绿色环保模式。
培育经营主体,着力构建水稻产业服务体系。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培育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支持65家经营主体开展粮食储藏库、农机具库、管护房、办公用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农机具、粮食烘干设施购置及土地流转,投资财政资金710万元,拉动社会投资4000余万元,解决了部分经营主体基础设施不到位和农机具不能满足生产的问题。建立粮食烘干设施12套,新增农机具280余台套。同时该县立足市场需求,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大户)”等形式的优质稻订单农业,实现产销有效衔接,实现了川优6203、黄华占、先丰优901等优质水稻品种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已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26%,优质订单面积已扩大到5万多亩,优质稻收购价比市场价格高10-13%,为种植户带来了较好的效益,也基本满足了金正米业等6家大米生产加工企业的需求。
该县金正米业建立了粮食烘干和仓储设施,创新了粮食烘干收储加工销售和金融兑付一体化的粮食银行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水稻产业的转型升级。
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构建水稻产业经营体系。依托“汉中大米”地理标识,支持鼓励企业培育了“汉鲜香”、“天汉”、“天汉香梭”等名优产品和著名商标,注册了7个包装专利。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以市场营销为抓手,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高速公路、重点路段等进行广告宣传,在主要消费市场建立“汉中大米”产品直营点,提升南郑大米产区的知名度。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强源头管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37.5万亩,获得有机认证2个;四是支持水稻加工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建立外联市场内联生产的合作机制,通过市场带动,调整优质品种布局结构,延伸产业链,促进水稻产业三产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