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高铁时代与汉中旅游业发展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1
当前位置:首页 / 汉晓通头条 / 洋县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高铁时代与汉中旅游业发展

转载 12-06 16:3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汉中生活通 2620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瞻彼旱麓,榛济济;白茅葳蕤,汉水之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两千多年前先民的歌谣,依旧在这片土地上回响。汉中不但茂林修竹、山川俊秀,而且地理位置优越:北枕秦岭隘,南凭巴山关,实为全蜀之咽喉,关中之锁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溯汉中历史,可谓因道而名、因道而兴,因道而微、因道而衰。

因道而名、因道而兴,不仅源于丝路开拓者、“凿空西域”的张骞籍为汉中,更重要的是在此发生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多与道路相关:其一秦帝国之兴;“石牛粪金、五丁开道”,蜀王为奇牛所惑,劈山破石、通川、汉天堑,建古蜀道,欲迎秦美女运石牛,不料秦凭此道挥师灭蜀,自此,秦国北有上郡要地,南有巴蜀粮仓,东凭黄河函谷,是故时称为“天府雄国”,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渐臻成熟,秦一扫六合、坐拥天下已成定局。其二汉帝国之兴;鸿门宴毕刘邦封汉王、走汉中,韩信奔汉中,萧何月下追韩信,封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王朝在这里得汉名、筑汉基、成汉业。其三、汉帝国之亡;三国时期为国人所熟知,一部三国,处处汉中,三国中后期的角逐便围绕汉中、荆州展开,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汉中为基地,汉中失则蜀亡,蜀为汉室苗裔,汉室最后的希望。由此可见,汉王朝勃也汉中、亡也汉中。其四唐帝国之衰;“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其乱安史,唐由盛转衰,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值此生死存亡之秋,玄宗奔蜀,由陈仓道入汉中,汉中入蜀,避免国灭君亡,更是在中原、北方大崩的时局下,通过此道保证财政收入以延唐王朝国祚。

历史上的汉中曾与文治武功赫赫的秦、汉、唐三大帝国的存亡休戚相关,一度扼住了关乎王朝生死的咽喉,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让现今的汉中具备了问鼎全国知名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以上种种,皆源于其独特的沟通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的枢纽级地理位置与交通作用,可谓因道而兴,因道而盛、因道而名。

因道而衰、因道而微是指自宋以后,汉中发生影响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骤减,主因是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东移,故道不缮、蜀道不繁,连带着,汉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都趋于泯然众人。

抗战时期,国土大面积沦陷,抗日中坚云集西部,汉中战略位置再度凸显,为北方撤川通道,西北联大亦在此时转入,汉中迎来了短暂繁荣。建国以后,因技术、规划等原因,铁路绕过传统历史通道,随着襄渝、宝成线建成,除个别县外,汉中在全国铁路公路交通网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虽因“三线建设”而增设阳安支线,但仍难挽颓势。

2007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汉高速开通,汉中再成川陕要道,次年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中,西汉高速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方入川通道的价值被重新估量。然公路交通有其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成、西间铁路未畅一直是汉中发展的掣肘。随着国家重视、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古之蜀道天堑迎来了高铁时代。

原文链接:http://news.wmxa.cn/shaanxi/201712/522569.html

因道而兴的汉中,在蜀道高铁时代,千载再逢机遇,特别是旅游业,首先、汉中历史积淀深厚,自然环境也在西北五省中具备巨大比较优势,青山绕水、四季花海、陷天巨坑,实西北难见。其次,成都、西安为旅游大市,成西通道旅游客流之巨,得其一二汉中旅游足以大发展。其三、一小时内连通西安,汉中具备成为“西安后花园”的可能性。“成都前哨战”“西北景观园”,高铁拉近了时空距离,让这一切都拥有了可能,如何把可能变为现实,把地缘优势变为发展成果,窃以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整体谋划:唯有各县区根据各自特色、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差异化发展,避免一拥而上的同质化恶性竞争,才能实现旅游业良性聚集,扩大汉中旅游业整体影响力。

二、基础设施:每年旅游旺季都会出现交通拥堵、住宿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汉中旅游形象,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也可尝试其他思路:多景点协调发展避免人口完全聚集,探索新路线、新道路分流客流,加大季节性通景点公共交通工具投入并倡导之,鼓励农家餐馆、旅社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三、景点设计:当前的景区、景点整体略显散乱,亟待整合。合理的交通线路整合旅游项目是基础,通过主题、故事将文化、自然景观有机组合起来也未尝不可。比如以“守土”为主题将定军山、诸葛古镇(古阳平关)、南湖(陆游守南宋之疆)、鸡头关连接起来;再比如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将拜将台、饮马池、褒河栈道等景点连接起来。

四、文化重构:传统景点只是关注其历史内涵对旅游业来讲商业价值毕竟有限,依据时代需要赋予其新的历史意义是一种可供借鉴的商业化思路,比如孔庙现在承担着全国诸多考生祈福的现实作用,其实汉中的一些传统文化遗迹也可以以重构文化意义的方式运作,例如武侯祠为诸葛亮祠堂,关羽尚成神,诸葛亮的现实意义也早已超越了蜀丞相,武侯在大家心目中是文曲星式下凡般的人物,完全可以承担教育、考试祈福活动;黄陵象征着华夏族与华夏文明之源,如今已是朝拜圣地,汉中的诸多汉初遗迹也能赋予其汉民族、汉文化之源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度开发。

五、特色独树:西安以唐文化特色为主建“唐文化之都”,结合汉中历史实际,亦可以汉文化为核心打造“汉文化之都”,通过汉文化景点、汉式建筑、汉式餐饮、汉式娱乐、汉式服饰、汉式礼仪、汉式音乐、汉式住宿、汉式剧场、汉式创意商品全面、纵深开发汉文化旅游,与此同时,为避免同质化发展审美疲劳,不同旅游区域所选汉式文化形式须有所侧重,对于可能发生重叠旅游项目,应当侧重发展亲子乐园、动植物园、食疗养生园、筏游湾、茶文化体验园等其他种类特色创意项目,如此一来使全市旅游项目呈现特色鲜明却综合布局不乏趣味。

六、环境卫生:绿水绕郭、峰峦相间的自环境优势作为汉中休闲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卫生治理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无法想象,站在汉阙高台上看到工厂废烟滚滚是如何煞风景,走在历史遗迹旁看到城乡脏乱差污是如何坏意境。

七、多产业并进:茶叶、畜禽养殖、中药材等汉中传统产业,可以延长产业链与旅游业深度结合,相互促进,提高附加值。例如茶叶、乌鸡、中药材不仅可以发展农业观光、加工体验、也可以鼓励研究种类繁多的乌鸡、中药材美食、药膳,茶叶饮品、糕点以赋予传统产业新的内容,使其向精致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八、服务管理:先进的旅游服务管理理念与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让团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人员能充分发挥潜能、提高服务质量。汉中旅游业引进先进管理方式、服务方式,能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条件下,更好的对各项资源进行配置。

九、民众意识:政府施政若能集明智、聚民意,其合力不可思量,事可成。近几十年来经济与大中城市的差距,致使汉中在面对大、中城市游客时缺乏信心,汉中人民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充分认识自身文化历史在全国的独特性、充分认识自身自然环境在西北的稀有性。其意义不止是美人自美,他人方能美之,更是因为自然、自信的心态有助凝聚共识,提高旅游强市全民认可度与参与度、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旅游业大环境。

高铁既通,固本安客措施若齐,汉中旅游业发展,前景可期。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重地青泥岭今位于略阳县西北,金山富水、次第花开的略阳正步入旅游业发展的快车道,如今以黑河镇为核心,以黑河乌鸡、中药材养生与休闲游为主题的汉水北源旅游带正在深入推进,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黑河旅游发展定好风凭借力、扬帆必有时,与全市旅游业山鸣谷应、振翼齐飞。

点击展开全文
已有1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