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贫困户李素英在田间向泥鳅投食。
西安新闻网讯(西安晚报记者 胡 毅)波光粼粼的稻田里有机秧苗迎风荡漾,觅食的泥鳅翻腾跳跃,远山如黛群峰叠翠,几只朱鹮在头顶翩翩起舞……这是记者随中省媒体在留坝县马道镇二郎庙村采访时见到的秀丽画面。
说起这些泥鳅,二郎庙村驻村第一书记罗郁峰如数家珍:“2017年5月的一天,我们的帮扶队员在田间看见有几只朱鹮在水稻田里啄食时灵机一动,二郎庙村生态环境这么好,何不发展泥鳅养殖呢?”于是,他们便摸索出了在农田里种上有机水稻,再在稻田里投放泥鳅,稻子丰收时泥鳅也长大了,既可卖钱也可喂朱鹮“一箭三雕”的循环生产模式。
打捞出水的泥鳅
二郎庙村位于留坝县马道镇东部9公里,境内峰峦叠嶂,草木丰茂,生态环境幽美。但贫困人口较多,全村共有贫困户17户36人,其中一般贫困户8户26人,低保贫困户2户3人,五保户贫困户7户7人。2016年,前村上没有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积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全村收入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和分散式种植、养殖。
2017年,驻村工作队观察发现,该村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于是个人出资,每户贫困户以0.6亩土地入股并兼职饲养员。养殖过程中周围群众经常观察见泥鳅长势良好、易养殖,更没想到通过试养水稻泥鳅每亩纯收入可达3500元。
今年4月,由二郎庙村扶贫社牵头流转土地7.5亩,启动之初由扶贫社出资流转土地、建场、购苗等,基本建成后动员10户农户(其中8户贫困户)入股2.85万元(股金由个人出资和帮扶单位配股组成),用于购买饲料和饲养员工资等运营费用。另外工作队还动员3户非贫户进行分散养殖4.2亩,技术和销售上扶贫社给予帮助,种苗费用给予适当奖补,以此与扶贫社集体养殖做对比(对比养殖效益、积累养殖经验)。采取 “协会+扶贫社+农户”的产业托管模式,即:以村扶贫社为项目实施主体,向外对接供苗企业和水产批发商,向内对接农户以现金入股基地收益分红。采访中,一只小朱鹮飞进稻田啄泥鳅,村民们自豪地说,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小精灵,让它也成为我们留坝人的骄傲!
在泥鳅养殖田间,正好遇见饲养员李素英在稻田间工作。她告诉我们,她家是村上建卡立户的贫困户。参与村里的泥鳅养殖,她家里出资2000元,可以在村上配股1000元,这样就有了3000元的股金,加上务工收入和阶梯分红,今年预计收入11500元,稳稳脱贫。说到这,李素英满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第一书驻村书记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据悉,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两委得到了包联单位县水保站、河管站和疾控中心的全力支持,通过认真贯彻落实镇党委、镇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凝心聚力,通过深入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研究制定了脱贫致富发展规划和帮扶计划,积极筹备成立资金协会和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农村资金协会和扶贫互助合作社为平台,吸纳贫困户及非贫困户加入扶贫互助合作社,根据各自现有资源和群众意愿,量身定做,引导贫困户发展分散式种植、养殖,降低了成本和养殖风险,多渠道增收,积极培植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项目。特别是,自2016年开始,在县水保站、河管站、疾控中心的帮扶下,通过四支队伍的共同努力,使全村脱贫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2985元上升到2017年10731元,成为留坝县首批脱贫村。目前,该村泥鳅养殖地已吸引了8户贫困户加入。
“下一步我们还将吸纳全村群众入股把稻田泥鳅养殖做大做强,为全体村民致富共步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罗郁峰希望通过壮大泥鳅养殖业,将贫困户带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