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千年古县涌动新活力 南郑发展迈向新征程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南郑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千年古县涌动新活力 南郑发展迈向新征程

转载 2018/07/04 13:45:2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汉中生活通 343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原标题:千年古县涌动新活力 南郑发展迈向新征程

汉山景区开园现场。 本报通讯员 肖军摄 

南郑生态茶园。 本报通讯员 刘兰鹏摄 

汉中市及南郑区负责人调研汉商产业园。 本报通讯员 李佳汶摄 

西汉高速、西成客专交相辉映,穿境而过。 本报通讯员 刘云鹏摄 

“汉山夜明珠”大型光影传奇秀二期震撼上映。 本报通讯员 肖军摄 


 本报通讯员 刘云鹏 肖军 
汉山景区盛大开园,汉通公路破土动工,“公主”品牌成功复产,7个万亩扶贫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盛夏的南郑,处处呈现着追赶超越、加快发展的滚滚热潮,涌动着南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进入新时代的南郑,如何抢抓撤县设区融入“三市”建设新机遇,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南郑的答案是:坚决落实省市决策部署,南郑区委区政府埋头苦干,用孜孜不倦的追求、敢于担当的勇气和真抓实干的举措,书写出追赶超越的崭新篇章。 
2017年以来,南郑区委区政府紧扣追赶超越主线,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在党建领航、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发力,交出了一份活力南郑、人文南郑、生态南郑、法治南郑建设的全新“答卷”。2017年,南郑完成生产总值192.4亿元,同比增长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3亿元,同比增长21.3%。同时,南郑成功跨入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市、区)。这些都标志着南郑经济社会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创新超越理念,以动能转换扩张高质量发展“维度”
群山映翠,汉山欢歌。每当夜幕降临,凉风习习的南郑区汉山上人声鼎沸,灯光世界如梦如幻、流光溢彩。在“汉山夜明珠”立体灯组的映照下,汉山的夜空增添了别样韵味和诱人魅力。 
汉山景区项目总面积46.4平方公里,项目总投资85亿元,建设周期为10年。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开发的汉山景区,自2015年破土动工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南郑区咬定目标,一鼓作气,累计投资超过8.5亿元,相继建成了汉山大道、汉山广场、金石谷等项目。 
发展围绕经济转,重点围绕项目干。南郑区委区政府站在全区发展的战略高度,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追赶超越发展的首要动力和头号抓手,围绕工业、农业、旅游、城建、交通、教育、文化和健康养老等多个领域发力,高水平、高质量谋划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大项目、好项目,为南郑加速发展按下了腾飞的“快车键”,全力迈向新时代。 
2017年,南郑8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7.2亿元,同比增长44.1%;2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6亿元。同时,南郑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岗大道(G244)全面动工、推进有力;黎坪旅游公路青树至黄官段完成路基工程;汉中市江南体育运动中心、汉山花街水镇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从“量”到“质”,从“大”到“强”,随着一大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南郑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步履铿锵。 
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根本支撑,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按照新发展要求,南郑坚持稳中求进和进中有为有机统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端管理两端发力、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提升双轮驱动,加快循环发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步伐,有效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力推动经济发展稳健迈向“双中高”。 
南郑区委区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型产业,让工业、农业、旅游“三驾马车”齐发力,区域经济驶上发展“高速路”。 
为改变工业经济靠烟厂一枝独秀的全区工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南郑区委区政府积极探索南郑工业经济“百花齐放、百花竞秀”的发展路子。南郑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工业经济为突破口,抓住产业、企业、产品三个关键,通过存量调结构,增量优化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打造一批具有南郑特色的标志性“拳头产品”,形成了以烟草、设备制造、冶金矿产、新型建材、绿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搭建了工业园区平台,打造了梁山现代材料园区、草堰机电聚集区、阳春绿色食品加工区。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达225.9亿元,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95.5亿元,占GDP比重49.6%。 
绿水青山,不仅是南郑发展全域旅游的有利资源,更是推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吸引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的最大品牌。 
南郑区委区政府既升级建设主要景区,又把全域内所有山脉、河流、村庄、建筑等都作为旅游景点纳入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基本要素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模式,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把“珍珠”串成“项链”。2017年,南郑接待游客6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38%。汉山、南湖、黎坪、红寺湖、圣水寺、龙头山等景区的深度开发持续加大。如今,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锦绣南郑大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南郑农业资源条件较好,但贫困面大。如何立足于本地实际推进农业现代化?南郑区委区政府从未停止过探索与发展。 
南郑区委区政府发挥资源集约利用、要素高度聚集效应,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了茶叶、生猪、烤烟、中药材、蔬菜等五大主导产业和苗木花卉后续产业,茶产业规模稳居全市前列。2017年,南郑区完成农业总产值44.9亿元,同比增长4.8%,粮食总产量14.8万吨,油料总产量3.6万吨,烤烟2万亩,出栏生猪48.4万头,全区茶园面积达20.8万亩。 
坚持党建领航,以严实作风强化高质量发展“深度” 
“当时民主推荐,资历比我老的同志还有不少,所以我也没抱多大希望。现在看来只要踏踏实实工作,组织是会看到的。”汉山景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杜小华对记者说。 
杜小华原是南郑区住建局的一名普通干部。2007年抽调到城投公司工作以来,杜小华先后参与完成城北褒国路、大河坎南郑大道东段、圣水路、冷水路、石燕路、汉桂路、龙岗路、汉南大道及南一路等重点项目建设。2017年7月,因在汉山景区开发建设中表现优秀,杜小华被提拔为汉山景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对杜小华的重用,是南郑运用“三项机制”选人用人的一个缩影。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该区始终用“三项机制”考量干部、识别干部、提名干部、任用干部。 
南郑区坚持党建领航,以追赶超越为动力,突出“三项机制”在重点工作、关键领域中的重要作用,锻造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真正让能干事的干部得到肯定和尊重,激励干部主动作为,让干部有奔头、有动力。2017年,全区运用“三项机制”平级使用干部26人,提拔使用27人。同时,南郑分批次抽调20名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基层接受锻炼,选派80名科级后备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 
如今,轻车简从、节俭办事日渐成风,干部作风明显改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多了……干事创业、追赶超越的浓厚氛围在全区初步形成。今年前5个月,84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42.19亿元,同比增长29%;接待游客465.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85%、37.66%;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3.4%;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为85.43亿元,同比增长13.8%。 
2017年以来,南郑认真配合省委巡视组工作,大力开展干部作风整顿,立查立改,以巡视整改为契机,助力追赶超越。 
开展巡察工作,就是对被巡察党组织的“政治体检”,作风建设的“把脉会诊”,党员干部的“集中补钙”。南郑区委严把政治巡察生命线,坚持目标导向,时刻警醒被巡察单位,时刻紧绷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这根弦,严守底线、不踩红线,强化了党委党组政治责任,严肃了党内政治生活,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推进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决胜脱贫攻坚,以民生改善增强高质量发展“厚度” 
“以前村上是坑坑洼洼的黄泥路,村民出行不便。村部到蟒蛇滩5公里路,步行需要2个小时。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开车只需8分钟。”说起路通带来的变化,碑坝镇松树庵村主任赵钦帼喜上眉梢,兴奋地跟笔者比画道。松树庵村的交通变化,只是南郑加快交通脱贫攻坚显成效的一个缩影。 
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南郑这片红色的土地“三区叠加”特征明显。“脱贫”这篇大文章如何书写?南郑人民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民生工程,紧盯贫困村路、水、电、房等民生实事问题,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区上下紧紧围绕户脱贫摘帽标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下“军令状”,倒排“时间表”,绘制“路线图”,着力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破解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向全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 
去年以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7个,累计投入资金3.45亿元,新建、改扩建贫困村村组道路110条353.7公里,受益贫困村76个,贫困人口9418户24953人;投入资金6119.6万元,实施安全饮水项目82处,受益贫困群众2.2万人;累计投入易地搬迁专项资金36895万元,完成2016年建设集中安置点61个,农村危房改造,目前开工建设1104户。 
因历史原因,南郑城镇规模不大,发展质量不高,与汉中主城区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相比有差距。区委一班人谋势而动,抢抓汉中“双百”城市战略和“三市”建设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精华之地、文化旅游强市潜力之地、陕西最美城市品质之地。按照“一城三区”城市新格局,推动大河坎、汉山、梁山三大板块融合发展,去年22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22.7亿元,掀起了城市建设大热潮。5个棚改项目全部启动,张坝片区、东北片区棚改稳步推进,西北片区棚改完成投资5.8亿元,周家坪路、让水大道等7条城市道路建成通车,环城路网全线贯通,大华尚府、江南壹号等5个城市商住小区进展顺利,电商产业园区规模扩张,入园企业达65家,新的城市商圈加速形成。大河坎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走在全省前列,青树、新集等5个重点镇实施项目37个,完成投资超过10亿元,城镇化率达47.5%。 
区委区政府坚持群众利益至上,始终牢记民生为重,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的“三最”问题,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去年,全区民生支出29.5亿元、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9所、幼儿园4所,高考取得历史性突破,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2492人,16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教学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省级文化先进区”一举创建成功,龙岗文化遗址公园入选陕西省首批文化遗址公园,汉调桄桄《韩信拜将》在全省第七届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登上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建成何挺颖烈士故居红色文化广场、汉山文化广场和文化影视中心,打造了3条融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的文化走廊,建成村级文化广场130个。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建成创业孵化基地3个,新增城镇就业9592人,转移劳动力13.1万人,实现经济收入30亿元。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6亿元、救灾资金555万元。 
“南郑首次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这是省委省政府和省级相关部门对南郑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南郑的激励和鞭策。”中共南郑区委书记李宏杰欣喜而沉着地说,“我们将以建设体量更大、质量更优的‘十强县’为目标,要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建设新型工业园区、精品景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城镇街区,以这些为载体,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添南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