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宁强:羌绣传承非遗文化 巧手绣出好日子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3
当前位置:首页 / 汉晓通头条 / 宁强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宁强:羌绣传承非遗文化 巧手绣出好日子

转载 07-06 17:3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西部网 作者:汉中生活通 3121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原标题:汉中宁强:羌绣传承非遗文化 巧手绣出好日子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崔晓羽 董超)陕西省汉中的宁强县,历史上曾是少数民族羌族的聚居地。直到今天,当地的许多村寨还保留着羌族的传统文化。比如羌绣,以其挑花、刺绣工艺别具一格,图案绚丽多彩而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当地妇女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技艺,也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羌绣的独特技艺。

每个月月底的两天,对于大山深处的宁强县禅家岩镇火石子村的妇女们来说,是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两天,她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村里的羌绣传习生产基地学习切磋羌秀技艺。

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小琴:“我们教的针法全部用上了,所以她的这幅作品明显好看了。”

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边,与四川接壤。历史上曾以宁羌为地名,是少数民族羌族聚居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历经多次战乱,逐渐与汉民族文化融合,许多村子里汉族羌族的生活习惯风俗已融为一体。2008年,宁强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随之加大了对羌文化传承的保护力度,其中,羌族刺绣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绣是羌族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她们将植物与动物的图形,吉祥与祝福的花纹,通过挑花、挑绣、扎花、扎绣、彩扎、彩挑、盘花等繁复的技法,绣入自织的布料之中,从山川草木到花卉瓜果,从飞禽走兽到古朴纹饰,构图古朴,栩栩如生。

王小琴:“我们那个地方比较贫穷落后,我妈妈和我奶奶针线活好,非常心灵手巧,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和戴的帽子,都是我妈妈亲手缝制的,我们都穿着绣花鞋,绣花衣服,像我们的领口袖口,上面都是绣花。”

2015年元月,作为羌绣传承人的王小琴,看准时机,注册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了羌绣合作社。把留守在家的妇女组织起来,让羌绣作品走出大山,走向市场。

王小琴: “我们小时候穿的服饰,还有包括衣服上的这些绣花,我觉得是我们童年的一种美好的回忆,也是一种乡愁。我想用怎么样一种方式去把这种美好的回忆与乡愁,用现代的方式去表达,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然后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它,喜欢它。”

禅家岩镇火石子村羌绣传习生产基地是今年六月刚刚挂牌成立的。火石子村距离县城七十公里,山大沟深,是当地的贫困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妇女和老人,自从王小琴在村里进行了羌绣培训之后,火石子村变得热闹起来。这一天,村里的女人们聚集到羌绣传习生产基地,一来是切磋技艺,看谁心灵手巧,花绣得好;二来是把这个月的手工活交给公司领报酬。对于送来的手工活,王小琴对绣娘总是手把手地进行指导。

32岁的王海玲是火石子村三组的村民,丈夫在外打工,两个孩子都上小学,为了参加今天的聚会,她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她绣的花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针脚饱满程度上,在众多绣品中都是数一数二的,这都归功于三个月前县上羌绣公司组织的培训。

宁强县禅家岩镇火石子村村民王海玲:“我们培训的时候有很多人,有年龄大的,也有跟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培训七天后,我们就自己在家里一天绣一点点,一天绣一点点。”

村里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羌绣手艺,再加上公司的系统培训,一些绣娘们很快就能独立完成绣品了。今天,王海玲共交了三幅绣品,根据品质工艺,她领到了四百五十元报酬。

王海玲:“因为我在家带孩子,也没有事情做,可以绣这个,也可以补贴一点家用。”

火石子村的羌绣传习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提供材料和图样,绣娘绣好后,公司回收后,将绣片进行再加工,这样,不仅降低了绣娘的风险,在家门口就能为家庭增收做贡献。

宁强县禅家岩镇火石子村村民:“今天交了三幅。”

记者:“领了多少钱?”

宁强县禅家岩镇火石子村村民:“领了三百元。”

宁强县禅家岩镇火石子村村民陈菊芳:“我绣了三块,给了四百块钱。”

绣娘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不耽误接送孩子干农活的情况下,一般三天就可以完成一幅绣品,每幅绣品平均工资一百二十元,一个月就有一千多元的收入。这一次,羌绣公司共收购了八十多幅羌绣绣片,给绣娘发放报酬近九千元。绣娘们还编了顺口溜,来形容羌绣给她们带来的新变化。

宁强县禅家岩镇火石子村村民张文勤:“我们这里小时候比较贫穷,有个顺口溜叫:禅家岩,岩对岩,婆娘娃儿穿草鞋。现在通过羌绣之后,增加了收入,羌绣来培训我们,又有个顺口溜,禅家岩,岩对岩,婆娘娃儿绣花鞋。”

今年5月,宁强羌绣被省文化厅列入第一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县妇联、人社局联合在禅家岩镇、代家坝镇、高寨子镇等地举办“巾帼脱贫行动”羌绣技能培训班9期,近千人参加了培训,不仅保护和传承了羌绣文化,还使许多农村贫困留守妇女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今年年初,当地政府还为王小琴免费提供场地,并帮助羌绣公司成立了宁强非遗羌绣传习所,为五百多名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记者采访时,汉中一家四星级酒店就和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签订了一单合同,绣娘们的手工刺绣精品和市场再次实现对接。宁强县二道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陈淑蓉:“家庭里面照看了老人,接送了小孩,剩下的时间开始挣个一千多块钱。到最后,有了技术,可以挣两三千块钱,家里头也都和和美美。”

汉中天汉景逸酒店总经理张红军:“作为我们把它当成艺术品,我们未来酒店是可见即可售的,如果客人喜欢,我们可以把这个东西销售出去,对于我们有一定的利润,对于您也是一样,刚好也可以带动汉中本地文化可以传播出去。”

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小琴:“今年我们想在偏远的深度贫困村建三到五个羌绣传习基地,预计能够带动五百多号人,辐射带动大概能有上千人左右。下一步,我想把我们全县打造一个羌绣之乡,让我们的留守妇女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能够绣出美好的生活。”

点击展开全文
已有3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