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日前,陕西省教育厅和陕西省财政厅联合公布了全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简称全省“双示范”项目)名单。我市南郑区职业教育中心不仅榜上有名,还被评定为“陕西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A档,其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也被授予“陕西省高水平示范专业”。近日,记者前往该校,走进职业教育课堂,近距离深入了解该校职业教育是如何突出特色,打好专业、技术、师资、市场及文化“组合拳”,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
炼特色促融合 打造成熟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凸显“职业”属性,提高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立身之本。近年来,在校学生1300余人、教职工150余名的南郑职业教育中心不断破解同质化发展迷局,探寻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开设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老年服务与管理、中餐烹饪和西点制作等13个市场需求旺盛的特色专业。
“学校特色一定是在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开设的这13个特色专业也是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总结出来的,学生感兴趣愿意学,是市场前景好、就业率高的精品专业。”学校党总支书记尹山涛表示,职业教育特色办学需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在西点制作课堂上,学生们分两组练习糕点和切块蛋糕制作。一组学生熟练地团面、打胚,不多时糕点胚就被送进烤箱烘焙;另一组则手法娴熟地在提前做好的切块蛋糕胚上裱花造型。“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西点授课教师杨沛鑫介绍,学校将部分课程的教学与生产实际深度融合,他每年都会在寒暑假带着学生到好利来北京总部进行实习。在那里,学生将课堂上的基本功融入到生产实践中,提升技能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更多新品的制作手法和工艺。
通过打造特色专业,深度促进产教融合,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打造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办学成效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升。2022年度被评为陕西省教育资助工作先进单位;2023年被评为汉中市绿色学校和“汉中市立德树人优秀学校”;仅2023年就有224名同学先后通过考核,获得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证书。
强师资提质量 订单培养实现毕业即就业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根基,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取代、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是高质量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南郑区职业教育中心对标“双师型”教师标准,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实施内培外引、分类评价,积极开展企业培训、研修访学,着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65人,占专任教师人数的47%,三级三类骨干教师42人,其中省级教学能手4人,市级名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教学能手17人。
“我们通过这五个控制系统可以清楚地了解这台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高压电控制、电机、空调和助力转向系统工作原理。”在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室内,专业主任齐星正在为学生们讲解实训内容,学生通过现场控制系统进行实操练习。他告诉记者,这套学习系统是江苏启赫集团与学校达成校企合作提供的。据了解,目前共有6家企业与该校达成校企合作,除了支援教学设备,合作企业也会向学校外派实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操训练。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还向合作企业提供订单专业班,专业学生定向就业,实现毕业即就业。
采访中副校长何茂生谈道:“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的应有要义。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就业不是我们办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从我们这里走向更高层次职业教育学府继续深造。”近几年,该校近千名学生升入省内各双高院校继续学习,百余名学生通过单招考试进入省内本科院校,职普融通率达60%以上。
练技能增实力 储备全能型“大国小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匠心筑梦,于平凡中彰显不凡。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由该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师江晓文带领的参赛队伍荣获大赛团体三等奖,而江老师本人也荣获汉中市教书育人楷模。自2014年以来,该校在这一赛项中已累计获得国赛团体三等奖5个、省赛一等奖9个。
“不管是我们做职业教育,还是学生学习技术,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江晓文介绍道,学习职业技术必须下苦功夫,反复磨炼技艺,将专业核心技能提升到极致。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希望通过大赛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出一批批职业技能过硬的技术人才。2021年,该校2019级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毛安全在顶岗实习期间被陕西省教育厅作为“大国小匠”提名。
将剪纸元素融入到服装设计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提升艺术审美的同时,拓宽专业创新视野;让藤编、棕编等南郑本地非遗技艺走进课堂,既丰富学习内容,又能一定程度承担起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重任;组建汉调桄桄剧社团,进一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谈到学校未来发展,尹山涛表示,他们希望通过将本地特色非遗技能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来,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储备更多全能型“大国小匠”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选择留在家乡传承发展特色产业。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