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0↗25.7%!汉中“三线”人的拓荒路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汉晓通头条 / 全市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0↗25.7%!汉中“三线”人的拓荒路

转载 许丹2024/01/05 11:18:1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汉中发布 53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3年12月20日,在汉江工具的数控化滚齿车间里,技术工人们正利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制造滚齿刀具,产品出厂后将销售到中国一汽、比亚迪、中航工业等大型企业。如今,从这里产出的“汉工”牌金属切削刀具,以其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特点在中国工具行业和广大顾客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优势。其中滚齿刀具、插剃刀具、拉削刀具,不论从技术上,还是生产能力、制造水平上,均居中国工具行业领先地位,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

▲汉江工具的数控化滚齿车间。 李佩蓉 摄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当我们回顾历史,梳理起企业的发展脉络,还要从1968年10月3日建设者们铲起的第一锹土说起。
  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1968年9月17日汉江工具由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分拆西迁定址汉中,当年10月3日正式动工兴建。在“边基建、边生产”的指导方针下,1969年9月末,建厂不到一年,就制造出了汉江工具厂第一批拉刀,向国庆二十周年献礼。

▲1969年,汉江工具向国庆20周年献礼。 (资料图)


  在这里冲在最前面的是来自哈尔滨第一工具厂的数百名工人。今年88岁的姜开祥至今都无法忘记1970年3月1日那一天,他坐了一夜的汽车翻过秦岭,在晨曦中睁开眼睛已经到了汉中宗营镇。

▲今年88岁的汉江工具退休职工姜开祥向记者介绍当年支援“三线”建设的情况。 李佩蓉 摄


  “下车后,一抬眼就是高高的山,眼前就是几排小平房,基本的生活设施都没有,心里虽然早就做好了条件艰苦的准备,但还是有些失落。”“三线”地区原本十分落后,建设者们面临着一无住房、二无后勤、三无基建的困难局面。“我们从零开始,就从建砖厂、打井、运水泥开始干,硬是靠着一双手把工厂建起来了。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最让我感动的是,上工的喇叭一响,大家就从四处的住所集中到一起,从来没有人迟到。”53年过去,姜开祥老人对很多建设的细节记忆已经模糊,但艰苦创业的精神却影响了他的一生,他说,换到现在,只要国家有号召,他仍然会义无反顾参与其中。
  当年,因为国家需要,这些“三线”建设者们义无反顾,怀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意志,来到汉中修建起一条条道路、一家家企业,创造出了一个个时代奇迹。与此同时,从东北远道而来的工人们除了从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遥远的家乡“味道”。50多年过去,正宗的哈尔滨红肠从厂区走进汉中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留在汉中的异乡职工们用美食治愈思念,也通过美食和汉中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线”建设对汉中的历史贡献巨大,“三线”建设时期,中央及我省在汉中共布局84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3.1亿元。先后建成阳安铁路、周城公路(108国道)、略阳火电厂、石门水库等一批交通、电力、水利重大项目。全市先后安置内迁了一大批航空航天、机械加工、能源材料等工业企业,形成了以“012”基地(由22家单位组成)为核心的航空工业,以汉江机床厂、汉川机床厂、汉江工具厂、汉江铸锻件厂、海红轴承厂等为重点的机械工业,以405、813、214等为重点的核工业和以略阳钢铁厂、汉江钢铁厂、八一铜矿为重点的冶金工业,以及一大批地方企业构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市产业结构从二产几乎为零调整至1978年的51.1:25.7:23.2,推动了汉中由传统农业城市向工业化城市转型。


未完待续······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