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今日出伏:三伏热浪走 初秋气象新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汉晓通头条 / 全市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今日出伏:三伏热浪走 初秋气象新

转载 许丹2024/08/24 12:50:1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汉中视听 4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今年长达40天的“三伏”终于要结束了。今天(8.24),正式出伏伏天过后,暑热逐渐消退,天气开始转凉,正所谓“新凉直万金”。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有时是10天,有时是20天,这与我国古老的“干支纪日”有关。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只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若有5个庚日,中伏便是20天。今年在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所以“三伏”是40天,从7月15日至8月23日。
  由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进入末伏,所以就有了“秋后还有一伏”之说,而在这期间,天气依然炎热,民间俗称为“秋老虎(像老虎一样发威)”或“秋傻子(可以把人热傻了)”。
  罗澍伟表示,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出伏往往和凉爽连在一起。“三伏”的“上蒸下煮”从此结束,空气中的湿度很快降低,人们逐渐不再感到闷热。至于东南沿海地区,类似“秋老虎”的持续高温往往出现在末伏之后,因此即便已出伏,也还会热上一段时间。
  对于入伏、出伏的气温变化,人们一直十分关注,自古就有“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三伏光阴过,初秋宇宙新”“江行逢出伏,枫叶早知秋”的咏叹。
  其中,以北宋大文学家张耒在出伏之日见凉意已至,一口气写出的《出伏后风雨顿凉有感三首》最为精彩:“秋风振秋晓,万境一凄清。幽草虫响息,高叶露华凝……”“三伏如汤釜,熏煮理亦足。西风半夜雨,窗户一清肃……”“残暑扇中尽,新凉枕上归。微云起平远,空碧上朝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伏后炙热消散的喜悦之情,遣词造句,令人拍案叫绝。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三伏”期间的饮食,民间早有安排。那么,出伏后吃点什么好呢?
  “出伏后,由热转凉,天气干燥,饮食调理莫要忽视。”罗澍伟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说,应及时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如鸡、鸭、鱼等,选食滋阴润燥、和胃健脾的银耳、雪梨、莲藕、百合、蜂蜜等,多食时令果蔬中营养丰富的茄子、薯类、海带及干果,少吃油炸、生冷、辛辣、烧烤等刺激性食品。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