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南郑碗厂沟印象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南郑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南郑碗厂沟印象

转载 许丹2018/10/22 14:17:0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网络 作者:汉中便民网 526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今年中秋节,邀约了30年前曾在南郑区碗厂乡工作过的同事老蒋、老丁一行三人回老碗厂乡走走。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碗厂坐落于汉中盆地西端,东连梁山山脉,西与勉县阜川接壤,距县城周家坪25公里。《陕西省南郑县地名志》这样介绍:碗厂东邻华山公社华燕华安大队,南连勉县小河庙公社黑滩沟大队。西与勉县阜川公社龚家沟大队接壤。北与王坪公社二门大队毗邻。……以驻地碗厂沟得名,相传清朝后期,人们在此山沟开石加工生产土碗,取名碗厂沟。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碗厂属于低山粮果区的偏远小乡。以梁山山脉为骨架,四面环山,台阶式梯地绵亘在狭长山河谷地之上,平均海拔高度809.4米,年平均气温和活动积温相似于丘陵山区,降雨量年800毫升以上,土壤以黄褐土,粗骨枯黄褐土,高龄土为主。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碗厂有三个村,分别是碗厂村、分水村、汪家山村,总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26亩,610户,2420人,土地耕种面积虽小,作物以小麦、油菜、洋芋为主,林果有板栗、柿子、野生猕猴桃、还有四处茶园约100多亩,村民养殖业以猪、牛、羊为主,几乎家家都养。虽然三十个年头过去了,这个乡的数据我依然熟记在心。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那时乡境有两条古道。一条是从山脚下的两河口分岔经碗厂、分水村直通勉县阜川的黑滩村、小河庙村,由此可去宁强、入四川。另一条公路从两河口分岔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未修筑在悬崖连连的中峰寨半山腰上,经汪家山村过狮子崖大垭豁可达勉县镇川、定軍山到勉县、略阳县。当地老百姓习惯把这条公路叫“备战路”,这可有点点来历:因汪家山村属梁山石灰岩矿带,据《续修南郑县县志校注》载:……“山中石带柔质,刊碑作雕,经久不裂,沔、褒、洋均取材焉,烧做石灰亦最有名,侧有煤洞开采尚未进行。”因碗厂地下有煤炭资源,建国初经政府部门反复物探和汪山村人用煤烧了百十年石灰的历史佐证,认为汪家山村地下有可用于冶炼煤油的资源,于是政府在当时国力维艰的情况下出资修了一条长约五公里的盘山公路,准备开矿,由于路基在坚硬的石灰岩山上修筑,费时费力用了两年才得以建成,能把大汽车开上山来。当时修路还是军管制,参与修路的而今八十多岁老人回忆,当时有民兵丶贫下中农、被管制的地、富丶反、坏、右分子都来参与修公路。山上标语书写毛泽东语录:“要准备打仗”的特殊时期,挺神秘的。可是等煤矿开采出来提炼的煤油量少,不达标而后放弃建矿。五十年代,这条建在悬崖上的公路就成了南郑西部和勉县阜川丶镇川群众,运输山货、生产资料的生命线。汪家山村烧的石灰及物产销往新集、高台、黄官,元坝更为方便。那时候这条路上人力车和肩挑背篓的人天天络绎不绝。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除了煤炭还有金星石、石灰石、白云石和可以制作陶瓷及耐火材料用的粘土。分布在汪家山村和小地名叫土桥沟、佘家沟的坡地中。据《南郑县志》载“佘家沟旧有瓷窑,所产瓷碗运销汉中一带。”(据1981年版县志277页)。
在这里不得不说碗厂陶瓷:碗厂有丰富的白泥(高岭粘土)资源,又有遍坡杂灌柴火,给烧制陶瓷创造了条件。相传从清朝后期碗厂开始加工瓷碗已有百年以上历史。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三十年前,我调到碗厂乡任文化干事,采写过碗窑的故事。那时有分水村碗窑、佘家沟碗窑。1956年还新建了新集陶瓷社,窑址在碗厂脚下的两河口,一直在加工生产,有窑工五十多人以生产瓷碗、瓷碟、耐火材料为主。另还有碗厂蒲家坛罐窑,共四处窑址。在老碗厂辖区内有丰富的白泥(高岭土)资源,有能耐2000度高温的白细瓷碗泥,用来生产碗丶盘、碟子,和火炉、火塘里烧水的煨罐已俏销汉中丶宝鸡、略阳和甘肃的康县丶两当等地,供不应求。我采访过当时年过七旬的分水老制碗工匠李美元、李美发、李美斌师傅,写下了采访日记。
碗厂于1961年废除“老笼窑”,新修煤气倒烟窑,可以全煤全柴烧窑,1974年由手工拉胚,改为半机械化作业,产量提高。九十年代后期,塑料用品、电烤低温釉瓷器的大量面市,物美价廉,使老碗厂土陶瓷产品大量积压、滞销。市场萧条,使碗窑停火停产。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如今的老碗厂只剩下几处旧窑址和高大烟囱、十余间俄式(老人回忆是当时苏联专家设计的)青砖作坊和已破败的窑场瓦舍在风雨中飘摇,似在诉说窑场昔日的辉煌!
在碗厂沟 还有不得不说的碗厂乡汪家山村的石灰窑。
民国37年(1948年)蔡洁主编《南郑县志工商材料.农村工艺》载:“梁山山脉石灰石烧制石灰,系本县特产,品质极佳,遍地皆系石灰矿质,烧灰历史甚久。”“从梁山东头到西头旧窑约有100余座,窑为圆形,石底砖墙,高约2—3丈,高出地面宽约1丈,烧窑用煤做饼,间层装入矿石需烧20天闭火10天,方能出窑。”历史上石灰多由民间烧制,产量少,时烧时停,但产品供不应求。那时,汪家山村石灰只能满足周边单位和农户使用。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碗厂沟除了值得记忆的碗窑和石灰窑,还有闻名遐迩的蟠龙洞穴,可以游揽。
在汪家山村的月儿岩组,与勉县东窑村、南郑忍水的金星村三交界的山崖上有一个神奇的天然溶洞,叫蟠龙洞。因其洞口在勉县阜川,洞身和进洞的道路在南郑金星村和汪家山村,成为一处三村纷争权属的旅游资源。为此还到市上有关部门调解过。
蟠龙洞坐北朝南,洞口狭仅能一人通行,洞口过道犬牙交错,要侧身前行。洞底脚下流水潺潺,清澈明净,入洞百米许豁然开朗,有洞内大厅高约10米,宽约五米,可容百人。两侧怪石林立,百态千姿。立如仗剑侠客、卧似金钟倒扣.垂者如飞流瀑布,如神鸟怪兽栩栩若动,状如人型者如禅静处子打坐诵经。倒立的石笋如林,擎天的石柱如雕如琢,洞顶上祥云朵朵欲飞,云团上似有蟠龙跃跃挪腾,用手灯映照,状物忽隐忽现。水珠如水晶,石锈似翡翠,蟠龙横卧五彩祥云之上,大自然杰构,鬼斧神功令人称奇!这是洞中天然精彩图腾,洞名也因此而来,附近百姓也为蟠龙演化了一个个神话传说。其中精彩传神的《潘阴阳的故事》流传最广、板本也多。我在这不讲,留给游蟠龙洞的人们遇上当地老乡,自然有人给你细说!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只余洞究竟有多深,三十年前笔者与县文化馆几个干部和新集几名文友曾去探险,斗折蛇行千余米还未走到尽头,因照明亏电而返,现期待专业探险人士前往探幽!
附近十里八乡村民逢农历初一丶十五有来此上香者,络绎不绝。若遇大旱之年百姓在此聚会唱上几天大戏祈祷风调雨顺!
今重游故地,岁月不饶人,身体难似当年壮,岂敢入洞探风光。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三十年前碗厂沟的道路都是泥巴路,我们上班都是骑自行车,一周回一次家,说是骑,上班来都是坡路基本是推车行走。若遇雨天道路泥泞无法骑车,要回家得步行30里往返。如今,当年20来岁小伙子的我们都年逾花甲,而今故地重游,倍感亲切,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农村的巨大变化!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我们乘坐的小车在碗厂沟平坦宽阔的水泥串户乡道上行驶,路两边有白墙红瓦的乡间小楼群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目不暇接。我已找不到原来的泥巴路和破落旧土坯房的影子,代之而立的是一排排,一家比一家体面漂亮的新民居。当我们小车停在分水村茶园,见到等我们多时的,已分别三十年的原分水村老支书杨培华,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他感概地说:“都老啦!老啦”!久别见故人,又看到山乡变化的如此美好我们确实激动。老支书带我们步入他屋后茶园,那青绿的茶园再配上山坡上染秋的红叶,还有水泥道路旁林立的新居,还有赶来茶园与我们相见,憨厚开心的乡亲们的笑脸。构成了新碗厂沟最美最亲的乡村风情画卷。他们指着远处山上一片片茶园给我介绍,这一片是谁家的,那一片是谁家的,今年清明前新采嫩芽都交到附近茶厂制“汉中仙毫”了,谁谁卖了多多钱,谁谁家娃子到县城安置区也买了新房,如数家珍。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乡亲们指着山腰碧波荡漾的碗厂水库说:“还记得你游泳的水库吧”!我抬眼望去正有一群白鹭在水库边松捎上踏枝秀舞,没等我搭话,老支书紧接着说:“现在你们来再不吃水库塘塘水了,现在我们各村农户大都住上楼房,看上互联网电视,都用上了自来水,连我养的牛羊都跟我享福住的楼板房哩”!
我们都笑了,笑脸上都挂满山乡巨变的甜蜜!
我在想再过30年!碗厂沟又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南郑碗厂沟印象
南郑碗厂沟印象
作者:余永福
来源:品读汉中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