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九月的天汉大地,秋色正浓,镰痕生香。
在汉台区韩塘基地,44个面皮米品种正经历田间筛选——从引进、选种、育种再到扩大种植规模,从实验室、田间再到百姓餐桌,这条初具雏形的产业链正尝试打通“品种-种植-加工-餐桌”全环节,孕育着承载重塑汉中面皮原料供应链的希望。
历史与困境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农科所试验田里,引进的“桂朝2号”与“珍桂矮11号”两个品种破土而出,悄然拉开了面皮专用稻研究的序幕。
随后十年间,随着农业交流的深入,“冈优”“协优”等来自四川的高产品种相继落地汉中。这些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稻米,像一阵春风催熟了汉江两岸的稻田,不仅亩产有了突破,更以其稳定的加工性,让汉中面皮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然而市场选择却给了这个传统产业当头一棒:食味型优质稻开始风靡市场,“丰优香占”“黄华占”“川优6203”等优质稻米日益挤占了本地面皮米的生存空间。导致专用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
“引种如沙里淘金,适种品种寥寥。”农技中心水稻研究室副主任李小刚的感慨揭示了第二道难关——专用品种稀缺、加工性能不稳,许多农户纷纷改种。
如今,3105家面皮店铺遍布大街小巷,20亿元年销售额撑起庞大产业,1.6万人的生计与之紧密相连......一边是喷香的面皮供不应求,一边是适合做面皮的稻米无人问津。
原料与产业的脱节,正让面皮这张“城市名片”陷入尴尬境地。
坚持与破局
为什么一直要坚持面皮米的研究,李小刚道出了答案——适宜。
这种被称为“面皮米”的原料与优质大米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直链淀粉含量比优质米高出5%-8%。虽然这让蒸煮后的米饭口感稍逊,却成就了面皮独有的爽滑筋道。
“谁说难吃的米,做不出好面皮?”
李小刚的质疑背后,是科研团队多年的倔强。
为破解面皮米产业发展的瓶颈,科研团队以“引育结合、试验示范、推广落地”三步走策略,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展开攻坚。
“高了淀粉含量不达标,低了又撑不起面皮的筋道,最难的永远是‘刚刚好’”。市农技中心水稻室高级农艺师、育种专家王保军说道。
实验室的参数总是完美,大田的变数却从不留情。土壤肥力的变化,扬花授粉期突遇暴雨,结实灌浆恰逢高温…每个环节都在推翻理论模型。
于是,团队扎根在田间反复修正:筛选株系,持续性鉴定农艺性状的稳定性;同一块试验田,每天三次记录水稻品种的开花数据,水稻收获后还要逐一检测各品种的稻米品质......
实验室数据只是开始。每年几十个新组合鉴定筛选 ,留下的不足三成。七年,两千多个日夜的筛选与淘汰,只为让适宜在汉中本地高产的面皮专用水稻米成长并推广起来。
技术推广的接力赛同时展开。栽培方案先在示范田里接受暴雨考验,再把复杂试验数据变成农民的三句口诀:“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控旺...”
从抗倒伏株型筛选到淀粉含量精准调控,从试验田的播种到万亩良田的丰收,这场关于稻米的革命终于结出了硕果。
生长与飞升
在洋县树堂农业的加工车间,“桂朝2号”“浙1500”等面皮米品种正通过脱壳机轰鸣作响,整个车间弥漫着稻香。
这家自2021年起就与市农技推广与培训中心深度合作的企业,通过品种筛选、高效种植、订单生产等举措,已将亩产稳定在1300斤左右。
企业负责人魏树堂说道:“总的来看,面皮米的产量还是比较喜人的,后期我们还将继续引进面皮米品种,扩大需求量。”
如今,城固、南郑、西乡等地企业纷纷加入面皮米种植行列,昔日的“销售难”正转化为“种销两旺”的新图景。
种植端的突破,激活了加工链。
城固县江湾产业园里,植圆食品公司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
米粒浸泡、磨浆、蒸制、切条、调味——自动化流程一气呵成。包装精美的方便面皮从这里发往全国。
“我们用的是本地面皮专用米。”负责人郑植元指着生产线说,“品质稳,口感劲道。”去年,他们的预包装面皮电商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让外地老乡随时吃到家乡味。
街边面皮店也有新变化。老板张杰算了一笔账:过去用缅甸白米,现在换汉中新品种。虽然每斤贵几毛,但出浆量多了20%-30%。“100斤米能多出二三十碗,口感更好。”
从实验室育种到万亩良田,从栽培技术的研究到大面积的示范推广 ,从加工车间到食客餐桌,这场以重塑传统的产业变革,正在稻香中续写汉中面皮的新篇章。
自定义html广告位